神經性暴食症(Bulimia nervosa)又譯心因性暴食症或神經性貪食症,一般簡稱為暴食症。
暴食症是一種飲食行為障礙的疾病。
神經性暴食症的症狀是持續性的快速過度進食,且無法自我控制。
患者極度怕胖,對自我之評價常受身材及體重變化而影響。
經常在深夜、獨處或無聊、沮喪和憤怒之情境下,頓時引發暴食行為,無法自製地直到腹脹難受,才可甘休。
暴食後雖暫時得到滿足,但隨之而來的罪惡感、自責及失控之焦慮感又促使其利用不當方式(如催吐、濫用瀉劑、利尿劑、節食或過度劇烈運動)來清除已吃進之食物,企圖阻止體重增加,
此種暴食——清除行為,通常在隱秘下進行,若每週發生兩次且持續三個月以上,即符合神經性暴食症之診斷標準。
這種心理疾病通常發生在體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年輕女性,與神經性厭食症有關聯性。
平均來說,每一百位女性中便有三位受到影響。
心因性暴食症的主要特徵
生理上
-
於一段時間內(例如2小時內)失控地狂食,而份量比一般人於相約情況下吃得異常之多;
- 狂食後扣喉、服食瀉藥/利尿劑、節食/禁食或狂做運動,以用作補償行為來避免體重增加;
- 患者平均每星期出現以上狂食及補償行為最少2次,而且持續3個月或以上;
- 自我評價極受身形及體重影響
- 體重起伏不定
- 經期不定
- 沒有氣力,面容十分憔悴
- 長期嘔吐引致:
- 腮位腫脹、蛀牙
- 電解質不平衡,心跳紊亂
- 扣喉時胃酸令手指潰損
- 長期使用瀉藥引起腸胃問題
- 脫水
心理及社交
- 感覺失控,覺得自己無用及自我形象低
- 終日不由自主地想著食物,但心底裡卻纏繞著減肥之意欲
- 自我價值建基於體型上
- 狂食後會出現抑鬱、焦慮、內疚的情緒或自毀行為
- 常與家人爭拗,關係變得緊張
- 在朋友面前吃得正常,然後偷偷地獨自狂食
- 減少與別人一起進食,社交圈子縮窄
行為
- 一時拒絕進食,一時又失控地進食異常多份量的食物
- 偷偷地獨自狂食
- 偷偷地收藏大量食物於家中
- 進食後長時間留於洗手間(嘔吐)
- 狂做運動、扣喉、濫用瀉藥、利尿劑或減肥藥及節食捱餓
- 盜竊(起初通常偷食物)
暴食症的治療
治療暴食症不像是在治療感冒吃個藥過一段時間就好了。
它像是要戒酒一樣,需要持續的努力與警覺。
暴食症患者往往是低自尊,所以一有壓力,她很容易感受到焦慮,就會習慣用食物來發洩。
又因為她是低自尊,對自己沒有信心,她就會極端地用身材來評價自己。
只要自己一胖起來,她就覺得自己醜得要死。
所以,要治療暴食症,提升個體的自尊是一個根本的工作。但這也是最難的部分。
以營養師的立場,首先是建立正確的飲食及體重認知之觀念,
第二,要求患者填飲食日誌包括進食內容、地點及情境,以瞭解飲食形態和暴食情形,
第三,養成三正餐定時定量之習慣,
第四,準備低熱量的食物以取代高熱量食物,
第五,避免患者獨自進食且進食時不做其他事情如看電視,最後可利用其他方法轉移非進食時間想吃東西的欲望如運動、聊天等。
醫生採用以心理治療為主、藥物治療為輔的治療方法。
因為,它是一個病程較長,難度較大的治療過程,需要一個全面的由心理和醫學專家給出的治療計畫,有時也需要家庭的合作。
在一些案例中,家庭問題的解決,對暴食症的康復是極其重要的。
目前對此最有效的治療,是包括對個人或對整個家庭進行的認知行為治療。認知行為治療是心理醫生通過獎勵或示範正確的行為,來改變患者的進食行為,並且幫助患者改變扭曲或僵化的思維模式,這種思維模式與他們的症狀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。
如果不進行治療,暴食症有可能變成慢性障礙,並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。
如果喜歡我的文章,不妨按右下角的
推薦一下喔!